栉鰕虎

Ctenogobius giurinus   Rutter
   

  140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主要性状 体细长,前部略呈圆柱状,后部侧扁。头略平扁,吻钝。口阔而大,斜裂。唇较厚,上下颌均发达,两颌几乎等长。颌骨及犁骨上都有2—3行细齿。前鳃盖骨后缘平滑无棘。前鼻孔有一短管,每边鼻孔下有一粘液沟。眼大,前上位,眼间宽。体被栉鳞,腹部为圆鳞,头部裸露,体侧纵列鳞27—29,横列鳞9—10。背鳍2个,分离,第一背鳍有6根不分枝鳍条,第二背鳍有一不分枝鳍条和6—7根分枝鳍条。胸鳍位于体侧面中央,腹鳍胸位,左右愈合成吸盘。臀鳍条1,7一8,尾鳍圆形。体色暗灰或灰白色,有斗条宽阔的双行黑斑纹横跨背部,上宽下窄,至侧面分散为6-8个不规则的黑色小点,第二背鳍和尾鳍各有数行小黑点。胸鳍基部上方有一黑斑。雄鱼第一背鳍向后伸超过第二背鳍起点,雌鱼则仅达第二背鳍起点。

生物学

生殖 每年4月上旬开始产卵,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为产卵盛期,少数可延至8月。分批产卵,怀卵量一般在2,000—3,000粒左右。卵径0.4—0.6毫米,受精卵呈椭圆形,一端生有一簇刚毛,粘附在其它物体上。
年龄和生长 生长迅速,端午节前仅15毫米以内的幼鱼,一月后能长至24毫米以上。最大的成鱼体长65毫米。一年即达性成熟。

生境信息

生活习性 生活在底质为沙滩、砾石含氧丰富的浅水。幼鱼10毫米以上便具有溯水洄游的习性,每当暴雨之后河水转清,则成群溯游而上,一般在白天进行。成鱼少有成群溯水的现象,多半散居于石隙中,觅食时才从石隙中外出。 幼鱼当不洄游时,常停留于水底砾石上,阴雨天又潜藏石底,用强有力的吸盘攀住石壁不致被流水冲走。有时能跃出水面,也能由一块石上跳向另一块石头。
食性 较小的鱼以食浮游动物、藻类为主,也食水生昆虫,大鱼则以藻类和底栖性的小鱼为主要食物,也食同类的幼鱼。捕食时对大虫子和鱼类是采取袭击的方式,经常还用胸鳍挖掘与翻搅河底的沙粒,发现有小动物时再用口吞食之。

国内分布

除青藏高原外,几乎全国各处都产此鱼。

经济意义

经济意义 为小型鱼类,成鱼无经济价值。幼鱼产量较高,肉味鲜美。据现在所知湖北阳新、江西九江、安徽等地都有专捕捞幼鱼的渔业;在湖北称“春鱼”。江西称“石鱼”,安徽称“麦鱼”。 石鱼是由栉■虎及克氏栉■虎二种鱼组成,前者占80—90%,后者占10—20%。5--6月为渔汛旺季,各地略有先后。渔民利用幼鱼有群集溯水洄游的习性,每当暴雨之后1—2天即在通湖的小河、小溪中捕捞。除鲜食外,加工成千鱼。干鱼呈金黄色,略透明,具有特殊风味,经销国内外,其中尤以“庐山石鱼”